人人皆可卷,万物皆可卷。近年来,内卷成为网络热词。所谓内卷,指的是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,往往有“非理性”“弱价值”的特征,常被用来描述“没有发展的增长”,其特征是努力的边际效应递减。因“内卷”是群体向内的消耗,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,会导致实际效益递减和人力物力的浪费,甚至出现“零和博弈”的现象。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,一些干部中存在的过度“内卷”现象和问题须引起警惕和关注。
当前,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少数干部过分地追求所谓“眼球效应”,为“新”而“新”,陷入“内卷”怪圈。有的注重硬件建设和外表包装,费尽心思打造出的“工程”,往往看着是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,仔细分析却“花拳绣腿不中用”,对实际工作并无多大帮助,导致忙而无功、忙而无效、忙而无益。有的热衷追求轰动效应,脱离实际绘图景、描风景,挖空心思想点子、造新词,特别看重“首创”“第一”“唯一”等噱头,尽管思路出了不少,但多是重影响、轻操作的面子工程。有的习惯把工作重心放在“上级注意”,上级关注的抢着干、造声势,打造领导“可视范围”内的项目,不遗余力包装宣传推广,唯恐“上面”不知道。凡此种种基层治理中的“内卷”,不仅挤占干部大量时间精力、耗费大量公共资源、消磨干事创业热情,而且危害党群干群关系,是影响政策落地、工作落实的重要根源,是影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“拦路虎”和“绊脚石”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基层治理实践中的“内卷”并非新现象,而是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。正是因为“内卷”披着貌似合理的外衣,具有隐蔽性、欺骗性和传染性的特点,才导致一些干部对此司空见惯、习以为常、盲目追逐。如果任由“简单问题复杂化”和“没有意义的精益求精”等“内卷”现象扩散,不仅会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,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干不了事,还会让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搁置,成为“水中月”和“镜中花”。剖析基层干部盲目追求“内卷”的原因,一方面,是少数干部正确的政绩观树得不牢,不能凡事从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改善、是否有利于地区的长足发展、是否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群众满意度为工作评判标准。另一方面,是与有些地方部门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关,工作检查指导只限于观盆景、看台账、翻材料,下级自然就把重点放在材料包装上,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。
只有干出来的精彩,没有“卷”出来的实绩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基层工作效率、基层治理水平,关系着党和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,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基层干部工作“内卷”的危害不容小觑,必须持之以恒抓好整治。要筑牢干事创业的“压舱石”。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,把心思用在干实事上,重实际成效、重长远利益、重群众获得感,在工作中探索、在探索中检验,不做卷之功,不想卷之事,不费卷之心。要立正实事求是的“风向标”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科学制定考核办法、设置指标,挤掉考核中的“泡沫”与“水分”,让基层干部从虚耗空转的“内卷”中跳出来,变被迫应付为主动干事。要激发担当作为的“源动力”。对披着“马甲”的形式主义露头就打,铲除“被动形式主义”病灶,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、为干事者撑腰,让干部走出“内卷”的怪圈、干出事业的“精彩”。
让干部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拒绝“内卷”,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个长期的、持续用力的、潜移默化的过程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思想认知,以刀刃向内、自我革命的勇气,破除“内卷”迷思,厘清“奋斗”和“内卷”边界,整治非正常非理性“内卷”,以能力精进之卷、克难攻坚之卷、实绩实效之卷,依靠理性竞争开创基层治理新天地。


抖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