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
起源: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。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动荡,唤醒了知识分子的个体意识和生死忧患意识,也促成了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化现象。画的本身因为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,独立的山水画开始出现。贡布里希认为,山水画之所以兴起,乃是由于画家对绘画有了一种或多或少的自觉性审美态度。
据文献记载,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,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。传为隋展子虔的《游春图》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,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。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、重彩青绿法,开青绿山水之先河。
发展:
唐代: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:一派是青绿山水,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,发展成为工细巧整、金碧辉映的风格,即后世所称的“北宗山水”;另一派是以王维为代表,风格飘洒,重渲染,画得比较精简,把线扩展到面,以墨代彩,突出了墨色的作用,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。
五代: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,他第一个将勾填、勾染法变成了“皴法”,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。他的《匡庐图》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,层次分明,皴染兼备,气势雄浑。
宋代:山水画至宋代已达到完全的成熟,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。在风格上,董源与巨然一体,李成与范宽相近,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,即“南方派”和“北方派”。北方派雄强挺拔,得秦陇山水之骨法,以李成、范宽、郭熙为代表;南方派“淡墨轻岚”得江南山水之神气,以董源、巨然为领袖,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。董源、李成、范宽被历史上并称为“北宋三大家”。
元代:元代是山水画的重大转变期。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来看,表现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为主,经过两宋色彩、水墨交相辉映时期,至元代则水墨占了画坛的统治地位。元初的赵孟頫强调书法入画,趋向于以单纯的墨色体现色彩的效果。元代山水画的“元四家”——黄公望、王蒙、倪瓒、吴镇,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。
明清: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,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,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;但从内容上看,却日益空泛,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,因袭成风,有创造性的不多。直到清初的四王(王翚、王时敏、王鉴、王原祁)也都是如此,“摹古逼真便是佳”。
结论: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,从魏晋南北朝的起源,到唐代的成熟,再到宋代的鼎盛,元代的转变,以及明清的摹古,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。山水画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。


抖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