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春蚕不应老,昼夜常怀丝”,千年前的诗句道出了蚕丝与人类文明的深厚羁绊。在辽宁盖州市榜式堡镇,这片被青山环抱、清泉滋养的土地上,柞蚕养殖的传统延续千年。如今,当地人刘江带着家乡的蚕丝走出了一条“破茧成金”的路,让昔日小镇里的寻常蚕茧,蜕变成远销海外的“软黄金”,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、创新与共富的动人传奇。
榜式堡镇的清晨,总能听见柞蚕场里传来的沙沙声。这里山林覆盖率高,四季涌流的泉水滋养着茂密的柞树林,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为柞蚕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,当地柞蚕养殖已有数百年历史。但在过去,优质蚕茧多以原料形式低价外销,乡亲们守着“宝贝”却难致富,这成了刘江心中的牵挂。
“不能让好东西埋在山里。”怀揣着让家乡蚕丝“走出去”的信念,刘江以及金马绢纺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探索之路。起初,缺乏品牌认知、加工技术粗糙、市场渠道狭窄等难题接踵而至,团队一次次在研发中碰壁,在市场开拓中受挫,但“让家乡蚕丝发光”的初心从未动摇。
历经数年打磨,他们终于找到关键:以品牌为帆,以品质为舵。通过改进工艺、优化设计,将传统蚕丝被升级为兼具舒适性与文化内涵的精品;同时深耕国内外市场,从东北小城的特产摊,到全国连锁家居店,再到漂洋过海进入加拿大、德国、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家庭。如今,榜式堡镇的蚕丝被不再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乡货,而是成了响当当的“黄金名片”。
“品牌的根基是品质,品质的源头在蚕农。”这是刘江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让每一根蚕丝都经得起检验,2007年,金马绢纺牵头成立了金马蚕业合作社,将分散的蚕农凝聚成“共同体”,从源头筑牢品质防线。
合作社请来辽宁蚕科所的专家,常年扎根柞蚕场,手把手教蚕农科学养殖技术;遇到突发病虫害,公司第一时间采购特效药剂免费发放,为蚕茧丰收“护航”;投入60万元改造老旧蚕场,从黑龙江引进优质橡树种和蚕种,免费发放柞树苗,组织蚕农集中栽植——这不仅改善了山林植被,更让柞蚕放养量提升30%,蚕茧品质大幅提高,乡亲们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。
为何金马蚕丝被能赢得市场青睐?答案藏在蚕丝本身的“天赋”里。
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、最柔、最细的天然纤维,富含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,接触皮肤时能带来如云朵般的轻盈触感,尤其适合敏感肌人群。它兼具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,夏天盖着清爽不闷汗,冬天裹着温暖不压身,被誉为“会呼吸的被子”。更重要的是,天然蚕丝具有抑菌、防螨的特性,长期使用能减少皮肤过敏困扰,为睡眠健康筑起一道“天然屏障”。
随着蚕丝产业的壮大,榜式堡镇及周边村落的蚕农年增收平均超2万元,合作社带动500多户家庭稳定就业,镇上还涌现出多家蚕丝加工配套企业,形成了“养殖—加工—销售”的完整产业链。那一根根洁白的蚕丝,串起的是家乡的生态之美、产业之兴,更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从山野小镇到国际舞台,这簇从柞蚕茧中抽出的“金丝”,正闪耀着坚守与共富的光芒,续写着属于中国乡村的振兴传奇。


抖音